榆林学院

聚焦“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六位专家作主旨报告

日期:2024年07月14日 22:09 作者:张子华 来源:宣传部 文学院 编辑:封少博 审核:尚莹 阅读次数:次 背景颜色:

为深入研讨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全方位展示应用型大学特色发展成果,深层次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经验,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效能构建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7月13日上午,由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办,榆林学院承办的“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在榆林盛大开幕。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西安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迈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康伟,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顾永安作了大会主旨报告。

杨贤金以“‘从未来到未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卓越人才”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具体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高校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路径主要有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紧紧把握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方向,树立“从未来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四个方面。他认为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命题下,高校要坚守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培养爱党报国、具有敬业奉献的家国情怀,能驾驭未来新兴领域的综合能力,引领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面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目标,高校要通过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以及日常思政等思政元素的全方面渗透,推进有灵魂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人的发展”迭代创新,实现从“教”到“学”的重心转移,从为供给侧服务到为需求侧服务的转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通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治理方式变革塑造“智能+”教育新生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高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张迈曾从十个方面说明了“学科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一,坚定“发展”“改革创新”两个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教育的初心使命得到实现与持续不断地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坚持不断地改革创新。第二,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确保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从指导思想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过程和结果上必须坚持以发展与否为检验标准。第三,抓紧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高校的发展必须思考持续进行适时、适宜地提出改革的任务举措,通过改革创新使学校更具有活力,增强实力,提高效力。第四,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战略性任务。高校在国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双重任务,即在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要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五,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的教育组织和专业认知两个方面。专业设置与划分要基于学科基础、社会需求两个取向。第六,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在大学的高质量发展起着独特的、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学应当把学科建设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将其作为提升办学水平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高校当下的学科建设中仍存在对学科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学科建设改革难度估计过高,对学科建设的准备、条件创造还比较薄弱等问题;第八,要清晰学科门类,包括大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第九,加强学科建设要重视战略思维:要将学科建设和大学本身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要处理好学科与系、专业,当下目标与长远目标,目标和条件的关系,要重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作用结合起来,要重视与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联系在一起;第十,榆林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多科系、综合性的大学与地域、领域、特色鲜明的大学,学科建设的目标要找准学科发展的逻辑重点,用开放的思维寻找和创造更多的条件,做强传统学科。

邬大光作了题为“重新理解地方性与应用型大学——基于大学治理能力的视角”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命题为地方一流应用型大学开辟了一条与世界一流大学、国家一流大学不同的新的赛道,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的转型、专业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有危机意识、发展的定力、具有地域特色,同时又要服务地方发展、基于需求侧进行发展,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产业领域优秀人才的教育价值,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马陆亭以“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原始主力军”为题作了主旨报告,他首先指出当下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历史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数字化时代转型的史诗级的变革时代,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关键点,不仅要率先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还要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好服务、提供支撑、贡献力量。应用型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创新思维、创新性技术与应用产品同时呈现的人才培养目标。行业特色高校和地方应用型高校正经历积极探索、时代升维之变与学术评价之变,应致力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其科研应以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基金及企业横向课题为主,在成果评价上实行由传统的论文、科研项目向产品衡量、评价的标准转换。

康伟作了题为“六维联动推进地方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探索——以榆林学院为例”的主旨报告,康伟首先分析了面对“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的国家战略布局下,地方高校的应用型所面临的人才培养短板弱项多、培养质量不理想、用人单位不尽满意的发展“困境”,并介绍了榆林学院充分运用百年红色校史的“政治金矿”与榆林资源丰富、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金矿”,努力探索“六维联动”的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即确立“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办学定位,聚焦地方需求,通过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新能源学院、陕北民歌学院等产业学院,主动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实现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新提升;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定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多举措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追赶超越新机制,以绩效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深入开展“跑三”(跑政府、跑企业、跑校友)和“三晒三看”(晒思路看水平、晒速度看担当、晒成效看能力),极大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学校发展迸发新活力;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持续深化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发扬“奋斗”精神,聚力推进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的“五乐”育人工程,着力培养面向基层、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富有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倾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榆林学院品牌”,人才培养焕发新气象;锚定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固本扩硕、更名申博”八字方针与“1376”发展战略,通过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彰显区域特色、突出应用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比较优势,内涵建设迈上新台阶。康伟表示,学校将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继续深化“六维联动”,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与“双一流”大学、地方高水平大学等各级高校的协同发展中贡献力量。

顾永安结合当前有关“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成果融入一流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具体案例作了题为“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的主旨报告,首先从量变与质变,渐变与突变,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次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创新的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四个方面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意义与内涵,厘清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路。其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校的新职能定位,高校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力量,是策源孵化地、理论研究的学术高地、人才供应地与成果的传播应用地,高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高校变革的动力源泉。最后,他指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应用型高校需要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技创新策源高地和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围绕新质生产力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学科布局;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推进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主动应对国际竞争;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大学机制。

本次学术活动的主旨报告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地方应用型大学发展”两个主要议题,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切合应用型高校发展实际,探索了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与实践路径。为广大的参会高校与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学习展示平台。

下一条“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盛会在榆林隆重举行

微博矩阵

微信矩阵

移动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