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一行来我校调研座谈并作专题报告。我校党委书记张新柱在逸夫楼会议室会见了马宏伟,代表学校对马宏伟校长一行来校调研座谈表示欢迎。并从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切入,围绕学校百年辉煌办学历史、厚重红色资源、优良革命传统、追赶超越机制、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强校战略、开放办学理念与服务地方能力等方面介绍了学校高质量发展情况。双方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特色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模式优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将加强深度合作、互换资源优势,共建共赢。
座谈会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举行。马宏伟与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康伟,副校长闫龙出席。东莞理工学院组织统战部、党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就业创业与校友工作部、教务部与我校党政办、组织部、统战部、人事处、教务处、发展规划处、科研处、招就处、生命科学院、艺术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参加。
康伟指出,回顾历史辉煌厚重,立足当下令人瞩目,展望未来前途无量,榆林学院已经站在新的百年历史起点上,面对可圈可点的成绩,可谓是形势喜人、成绩骄人、问题逼人、使命催人。康伟强调,学校在未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中要把握好、运用好、发挥好诸多办学优势,继续以产业学院建设与追赶超越为抓手,以人才强校与转变培养学生模式为核心,以“三晒三看”“跑三”与“大手拉小手”对口知名大学为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改革力度,持续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厚植爱国情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强化服务地方能力,对标对表,特色发展,乘势而上,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宏伟对榆林学院近年来取得骄人成绩表示高度肯定。他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有力有效推进、高层次人才加速聚集、人才质量持续提升、学科专业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服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化办学格局稳步拓展等七方面介绍了东莞理工学院办学情况与高质量发展趋势。他希望,两校能立足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定位,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聚焦资源优势,拓宽合作领域,加深合作力度,加强人才互换,致力打造特色品牌,共同走出一条有特色、有亮点、有看点、经得起地方经济发展考验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
下午4:30,马宏伟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产教深度融合 多元协同育人—东莞理工学院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全体校级领导,各部门科级以上干部,各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教学秘书、科研秘书、教研室主任等300余人参加。
马宏伟从办学战略、办学认知、办学机遇、顶层设计、24年行动计划、实践探索、特色举措、办学成效、外部评价等方面阐述了东莞理工学院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情况;从发展现状、发展历程、政策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产教协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现代产业学院2.0版迭代发展、现代产业学院2.0版理论支撑、现代产业学院2.0版特征与现代产业学院2.0版实现路径等方面解读了东莞理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新工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情况;从强化人才培养修订、强化专业结构调整、强化产教融合课程开发、强化敏捷对接体系构建、强化学生能力增值评价、实施新案例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行动、创新举措与阶段成效等方面说明了东莞理工学院产教联合迭代发展培养急需卓越工程师情况;从省市文件精神、服务支撑东莞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五大主线任务、六大行动计划、N个配套设施、“三拓”计划、组织保障与3个90%等方面诠释了东莞理工学院专项行动服务支撑东莞高质量发展情况。
马宏伟在报告中强调“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的可行性、重要性与必要性。马宏伟希望东莞理工学院与榆林学院能在先进办学理念、有效办学举措、特色发展方向、人才队伍建设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等方面精诚合作,资源互补,加快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互助共赢,共同走出一条特色鲜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合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康伟在总结中指出,马宏伟教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东莞理工学院在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领域探索出的典型经验,旨在为地方高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经验借鉴。马宏伟教授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内容丰富、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对我校更好支撑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特色鲜明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从报告中汲取营养,积极借鉴东莞理工学院在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创新举措,助推我校高质量动车式发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地方高校应有的贡献。
座谈会前,马宏伟一行参观了榆林市陕北民歌博物馆与我校校史馆、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马宏伟: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莞市人大代表。现任教育部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广东省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首批高端智库专家,广东省应急管理专家,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